《摩灭之美》
冷空气来的异常的快,日间还如夏季一般,傍晚却开始刮起了风,风中夹杂着蒙蒙细雨。一切都安顿好后,便不再出去,独身于房间,树叶沙沙作响,那通入阳台的推拉门被风吹的砰砰直响,让人虽未出去却已有了寒风凛冽的感受。
房间很昏暗,打开身旁的台灯并将光亮调成了暖光,因这温暖的光亮,氛围也变得令人极其舒适起来。但唯有这充满暖意的灯光还是不够的,人们常说,寒从脚起,病从口入。到楼下接一桶热水回来泡着脚,身体马上便暖了起来。再泡一杯红茶慢慢享用,播一部暖心的美食纪录片,看着画面中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大骨汤,心中又对生活抱有了十足希冀。夜晚是属于自己的,白天是属于外部环境的。阴雨天气让人心生阴郁,但在这阴郁之中却也感受到了生命感消亡之美,物哀之美在秋冬季节更能让人体悟到,从科学角度看,人脑里有一种腺体叫松果体,对阳光十分敏感,能分泌松果体素(也称褪黑素),当阳光强度降低时,松果体兴奋,分泌出的激素就多。人便有疲乏情绪低落之感,想必秋冬需要多晒太阳与这也有很大关系。
外在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感受,若顺着情绪的变化,当阴雨连绵之时,便郁郁寡欢;当天高气爽之时,便怡然自得。当立于天地间,浑然忘却自身存在,与天地共兴衰,未尝不也是一种乐事,可又人觉得不好,应当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想必这是心胸豁达之人的感受,这四季轮回依旧,可人生一世无法回头,不如悲喜随性,泰然处之。
与四季更迭相比,物体在时间的冲刷下,留下种种印迹也可让人感受到别样之美,日本文艺批评家四方田犬彦所作《摩灭之赋》中提出了摩灭之美这个概念,摩灭,是以时间之手,摩挲世间万物,直至其慢慢模糊、苍老乃至消逝的过程,若要感受这摩灭之美,那肯定需要提到吴哥窟,盘根错节的大树和青苔遍布的石像,无需身处其中,单是看到画面便从中感受到了时间在其中留下的痕迹。反观国内一些寺庙石窟,曾几何时,过度修复现象非常严重,那些在岁月中留下斑驳痕迹的佛像,转眼间变得眉目清秀起来,身上也是大红大紫,俨然如村头庆祝丰收的宣传像。
走在路上,处处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要说这也有美,那想必更多的是设计之美,可我所见非没有摩灭之美,就是这设计美也没有,俨然是千篇一律的“工厂风”。若是说摩灭之美大约也有,只是在此种建筑中体现,想必首先还未寻出美来,便让人觉得此处是危楼,不需多久,便推倒又建了一栋新楼,那景区之中但有上了岁月的建筑到还让人觉得新奇起来,目光投向之处无不一派阔气之感。想那摩灭之感也还是有的,如刚刚听闻某处僧人灵塔很有岁月感,可如我都已听闻,想必商业资本早已嗅探着味前去开发了。